葡萄架下种一颗红色的种子
日期:2025-04-15 09:41:03
校本部钢琴大二班 陈亚林
六月毕业季,我那六岁的小外孙,是一名幼儿园的毕业生,这个整天快乐无比的孩童,即将在九月开学季翻开人生新的扉页。
每次回淮度假,他总是要找地方玩得不亦乐乎。赴动物园,赶一场与可爱动物们的约会;楚秀园划小船;玩漂流、跳“小飞侠”;清晏园爬假山;去钵池山公园挖沙;在郁金香的花海中徜徉,看西游城的大白鲸在水世界里与美人鱼共舞;沿开发区的黄河风光带游逛,前往柳树湾、桃花岛采风......将淮安的游乐胜地几乎都踏遍,他说起淮安的美景如数家珍,好像比我还熟稔。
此行一周,该玩的节目,也都玩的差不多了。在淮的时间仅剩一天了,正逢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女儿提议,去离家近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参观,我立刻赞同,与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
孩子虽小,除了玩耍,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和传承,进行传统教育有意义啊。我住在苏皖边区政府附近近三十年,平时走过、路过,虽每每心动,可能就是因为靠家那么近,啥时想去,抬腿就走的事儿。却总想“近在咫尺随时可至”,竟任岁月在指缝间漏掉了近三十个春秋。一直也没安排个时间走进去参观一回。心动不如行动,祖孙三代,一行小小参观团,就来到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穿过朱漆的门扉,六月的阳光斜斜掠过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青砖黛瓦,记忆的闸门骤然打开。上世纪 60年代,这里是淮阴县政府所在地,父亲和许多左邻右舍的叔伯阿姨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记得进门左侧中间即为父亲曾经的办公室,当年父亲的办公室,在一排旺砖小瓦的房子中间,现在已变作供游人参观的陈列室,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但却不似小时候印象中的那般高大宽敞。当然不是房子变小了,而是我们长大了,变老了。
沿着青石板上父亲当年上下班的足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门前,那葡萄架依然苍翠,只是藤蔓间垂挂的果实已经不知换了几个轮回?恍惚看见儿时的自己曾踮着脚偷吃过紫玉般的葡萄,现在的葡萄架上已挂满青涩的葡萄,小外孙仰起头问我:“这葡萄熟了以后,是否还会像你小时候吃过的那样甜?”我拉着他的小手,指尖抚摸着粗糙的木质廊柱告诉他:“甜,一定很甜,因为这葡萄架下种的是红色的种子。”眼前不时浮现出父亲伏案工作的剪影在方格窗棂间忽明忽暗。
这个地方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修复后的旧址虽身处闹市,但闹中有静,鸟语阵阵自在鸣,花香习习沁人心。地方不大却环境宜人。真是淮安的一个不可被游人疏漏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几十年真的就是弹指一挥间!旧地重游,百感交集的我,和大孩子小孩子,在父亲曾经的办公室门前,合了影留作留念,也一路向后辈们念叨了我所知的这里曾经的过往。
展区由五个部分组成:革命史陈列;李一氓生平事迹陈列;刘瑞龙生平事迹陈列;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和部分厅局办公场所原状陈列;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原状陈列。每到一室,我们都非常仔细地观看,小外孙也似懂非懂的问个不停,我们走到青铜雕像前看到烈士们的坚毅目光与稚嫩军礼相遇的刹那间,我已听见时光齿轮咬合的清脆声响。
看到了周文科烈士的事迹介绍时,也向孩子们介绍了我所知不多的先烈往事。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前往刘老庄,那里,是父母双亲骨灰早先的存放地,我和家人历经二十载扫墓路上的晨霜,我们纪念父亲,也必去倾听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松涛阵阵,拜谒祭扫周文科烈士墓。当年的周氏三兄弟,是淮海平原上百姓广为传颂的革命前辈“周家三虎”,其中的“一虎”周文科烈士,是位英勇抗日的英雄。当年刘老庄的战斗结束后,是周文科和周文忠两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牺牲的四连烈士的忠骨。陈列室还留存着他当年用过的破旧手枪盒、老式手榴弹已经锈迹斑斑,却让孩子的眼睛亮如新雪。和平年代长大、变老的我们,看到这些历史遗物,总是要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烈士们献出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和后辈要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幸福中永不可以忘记他们!
参观完毕,走到观众留言席时,在观众留言簿上留下了我想说的话,小外孙嚷着他也要留言,踮起脚认真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八个字,还慎重地签上了自己大名,后缀一个“6岁书”。窗外的葡萄叶在他额间投下跳动的光斑,好可爱的六龄娃,这可能是参观者中最小的留言者了吧!
迎大门正中间的外墙壁上,印刻着毛主席亲自作词、集体作曲的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浏览着歌词歌谱,熟悉的旋律瞬间在脑际回荡起,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小外孙在一旁伴舞,一边用稚嫩的童声加入旋律,仿佛这大气磅礴的歌词,奏响的是黄河长江奔腾不息的旋律,充盈了整个上空。
此行收获不小,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祖孙三代不仅缅怀了先烈,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心灵净化。场馆虽不大,但浓缩和诠释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该从娃娃开始。
当暮色漫上窗棂时,我们的参观结束了。在门口阅览室,我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小人书给外孙,红色基因代代相承,在童真与先烈的对话间,在甜蜜与苦涩的交织里,让那葡萄架下红色的种子,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破土成林。希望这颗红色的种子,在小外孙的心里萌发,使他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长大后成为不忘先辈、继往开来的国家有用之才。
每次回淮度假,他总是要找地方玩得不亦乐乎。赴动物园,赶一场与可爱动物们的约会;楚秀园划小船;玩漂流、跳“小飞侠”;清晏园爬假山;去钵池山公园挖沙;在郁金香的花海中徜徉,看西游城的大白鲸在水世界里与美人鱼共舞;沿开发区的黄河风光带游逛,前往柳树湾、桃花岛采风......将淮安的游乐胜地几乎都踏遍,他说起淮安的美景如数家珍,好像比我还熟稔。
此行一周,该玩的节目,也都玩的差不多了。在淮的时间仅剩一天了,正逢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女儿提议,去离家近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参观,我立刻赞同,与我之前的想法不谋而合。
孩子虽小,除了玩耍,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和传承,进行传统教育有意义啊。我住在苏皖边区政府附近近三十年,平时走过、路过,虽每每心动,可能就是因为靠家那么近,啥时想去,抬腿就走的事儿。却总想“近在咫尺随时可至”,竟任岁月在指缝间漏掉了近三十个春秋。一直也没安排个时间走进去参观一回。心动不如行动,祖孙三代,一行小小参观团,就来到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
穿过朱漆的门扉,六月的阳光斜斜掠过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的青砖黛瓦,记忆的闸门骤然打开。上世纪 60年代,这里是淮阴县政府所在地,父亲和许多左邻右舍的叔伯阿姨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记得进门左侧中间即为父亲曾经的办公室,当年父亲的办公室,在一排旺砖小瓦的房子中间,现在已变作供游人参观的陈列室,浓厚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但却不似小时候印象中的那般高大宽敞。当然不是房子变小了,而是我们长大了,变老了。
沿着青石板上父亲当年上下班的足迹,来到了他的办公室门前,那葡萄架依然苍翠,只是藤蔓间垂挂的果实已经不知换了几个轮回?恍惚看见儿时的自己曾踮着脚偷吃过紫玉般的葡萄,现在的葡萄架上已挂满青涩的葡萄,小外孙仰起头问我:“这葡萄熟了以后,是否还会像你小时候吃过的那样甜?”我拉着他的小手,指尖抚摸着粗糙的木质廊柱告诉他:“甜,一定很甜,因为这葡萄架下种的是红色的种子。”眼前不时浮现出父亲伏案工作的剪影在方格窗棂间忽明忽暗。
这个地方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修复后的旧址虽身处闹市,但闹中有静,鸟语阵阵自在鸣,花香习习沁人心。地方不大却环境宜人。真是淮安的一个不可被游人疏漏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几十年真的就是弹指一挥间!旧地重游,百感交集的我,和大孩子小孩子,在父亲曾经的办公室门前,合了影留作留念,也一路向后辈们念叨了我所知的这里曾经的过往。
展区由五个部分组成:革命史陈列;李一氓生平事迹陈列;刘瑞龙生平事迹陈列;苏皖边区政府领导人和部分厅局办公场所原状陈列;苏皖边区政府交际处原状陈列。每到一室,我们都非常仔细地观看,小外孙也似懂非懂的问个不停,我们走到青铜雕像前看到烈士们的坚毅目光与稚嫩军礼相遇的刹那间,我已听见时光齿轮咬合的清脆声响。
看到了周文科烈士的事迹介绍时,也向孩子们介绍了我所知不多的先烈往事。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前往刘老庄,那里,是父母双亲骨灰早先的存放地,我和家人历经二十载扫墓路上的晨霜,我们纪念父亲,也必去倾听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松涛阵阵,拜谒祭扫周文科烈士墓。当年的周氏三兄弟,是淮海平原上百姓广为传颂的革命前辈“周家三虎”,其中的“一虎”周文科烈士,是位英勇抗日的英雄。当年刘老庄的战斗结束后,是周文科和周文忠两兄弟,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牺牲的四连烈士的忠骨。陈列室还留存着他当年用过的破旧手枪盒、老式手榴弹已经锈迹斑斑,却让孩子的眼睛亮如新雪。和平年代长大、变老的我们,看到这些历史遗物,总是要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烈士们献出了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和后辈要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幸福中永不可以忘记他们!
参观完毕,走到观众留言席时,在观众留言簿上留下了我想说的话,小外孙嚷着他也要留言,踮起脚认真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八个字,还慎重地签上了自己大名,后缀一个“6岁书”。窗外的葡萄叶在他额间投下跳动的光斑,好可爱的六龄娃,这可能是参观者中最小的留言者了吧!
迎大门正中间的外墙壁上,印刻着毛主席亲自作词、集体作曲的歌曲《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浏览着歌词歌谱,熟悉的旋律瞬间在脑际回荡起,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小外孙在一旁伴舞,一边用稚嫩的童声加入旋律,仿佛这大气磅礴的歌词,奏响的是黄河长江奔腾不息的旋律,充盈了整个上空。
此行收获不小,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参观。祖孙三代不仅缅怀了先烈,更是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心灵净化。场馆虽不大,但浓缩和诠释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该从娃娃开始。
当暮色漫上窗棂时,我们的参观结束了。在门口阅览室,我买了一本《雷锋的故事》小人书给外孙,红色基因代代相承,在童真与先烈的对话间,在甜蜜与苦涩的交织里,让那葡萄架下红色的种子,在某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破土成林。希望这颗红色的种子,在小外孙的心里萌发,使他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长大后成为不忘先辈、继往开来的国家有用之才。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