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山水画欣赏
略论山水画欣赏
陈士桂
一、引论
中国山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画逐渐发展而成为独立的画种,隋朝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有名的山水画杰作,对唐代影响很大。到了唐宋之际,山水画日臻成熟,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主要画种。这也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山水画技法、在唐以前主要是勾线刷色,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各种技法,画山石多用披麻、斧劈皴,画树多画鹿角、蟹爪枝。表现手法上也出现了用墨为主的写意、重彩勾勒的工笔,各种流派竞相出现,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把我国的山水画推向一个新阶段。明代山水画也很发达,但画家趋向于摹古,创新的不多。这种情况直到晚清才有所改变。“五四”以后,山水画受到日本和西洋画的影响,在造型、渲染、明暗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名家辈出,如吴昌硕、高剑父、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人,他们的山水作品五彩缤纷,气象万千;张大千、刘海粟、陆俨少、李可染、张文俊等人的作品,以凝炼的笔墨,雄浑的气势,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山水画作为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因为欣赏中国画作品是精神文明生活中一项高尚的活动。它不但能调节人们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感到快慰,更主要的是还能陶冶情感,涵养德性,培养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所以说,欣赏中国画作品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是培养、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欣赏和品评山水画的客观标准
欣赏和品评山水画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构图美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①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面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气势。中国山水画多用俯视构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写泰山诗句)。所以,中国山水画构图要表现出山水的气势,立意要新颖,来龙去脉交待清楚,皴法要健壮,气度要恢宏。
山水画的构图从外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A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山水画增添了美的色彩。同一个美好的景观,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笔墨美
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而笔墨是造型的技巧核心又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②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特别是水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在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手段,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正是“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③山水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无,关键在于用笔。
用线造型,要求对形的刻画准确而又不死板。如果形虽然准,但勾线僵硬,这样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没有气韵的死框框。要使用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生命力,画家必须在运笔中渗透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有所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作者不动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④的说法。因此,山水画中很讲究以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
画家用线的技巧与功力和用笔技巧是完全一致的。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用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地用力所产生的效果。人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示出来。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人们从线中感觉到的气质,既体现对象的气质,又透露出画家个人的气质。
画家的笔法和笔力要把线勾得好,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往往全仗艺术功力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于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美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比喻柔而不断;“如锥划沙”比喻笔力浑厚着力;“力透纸背”说明用笔之沉着有力;“绵里缠针”说明有内功和骨法;“屋漏痕”指的是用笔凝重、留得住;“金锉刀”是形容用笔具有金石刀斧味等等。
传统山水画有“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之理,还有“差之丝毫而失千里”之说,要求用线造型严谨不苟。因为中国画的用线要准确而肯定,决不允许涂涂改改、含含糊糊,似是而非。所以,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⑤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清代画家方薰说:“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一图之间,青黄紫翠,霭然气韵,古人云:‘墨有五色’者也。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⑥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运用的时候,实在不止五色。墨色也具有色之变化的趣味,须有干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山水画的一种用色法。山水画用色时强调要“色不碍墨”。由此可见,用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手段,笔墨造型的技巧是山水画的重要特征。唐·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⑦
3、意境美
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⑧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是独特的。山水画在表现时间与空间形象方面是用运动的、变化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形象的方法不是以写生为宗,而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⑨山水画要剪取山水中的精华,而决非象图经一样罗列山水村镇。“伏闻古人去,画者,圣也。益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履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无形因之以生。”⑩“无形因之以生”即“写心”,而不为客观世界的对象所拘束,强调绘画万类由心、补天地、日月之不至,不致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他还坚持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唐·张操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中国画的艺术规律论,在写实和写心上,写心论更进步一些。因为写心本有客观实际为基础,通过心灵的震动,神明的陶铸,而形成艺术的形象。陈传席说:“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物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郭熙说:“学画山水者,……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面对如此丰富如此变化的大自然景象,如何得出一个有变化,有统一或有主次之分的山水意境呢?郭熙提出要“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这是把自然界中山水搬到画面上必须把握的规律。在“大象”和“大意”的统帅下,建立有主次、有虚实的完美意境。所以,山水画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画家竭力追求自然的全面感受的表达,充分描绘自己对自然的理想情趣,以达到“可望、可居、可游”的境地,“遗貌取神”,追求意境,是山水的生命。
4、题款和印章
题款和印章不仅说明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中国山水画题款的内容很多,包括画题、作者姓名、年龄、作画的时间、地点、感想、诗文、题跋等。
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又一独特之处。诗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可以抒发情感,阐述和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二)可以增强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美妙的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在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画因诗而生趣,诗因画而更加形象化。诗画互相衬托,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并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在画面上加上印章,不仅可以增强山水画的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真切感受。在典雅素静的山水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新鲜醒目。
题款,在宋以前画家只用小字题款于树根石缝等不显眼的地方,谓之藏款。有的只是写在画的背面,有的根本不题款。到宋初,也只是用一行小楷记着年月。直到苏东坡以其诗人、书法家、画家兼之的才能开始用大行楷书题跋,这是书画结合形式的开始。元、明两代题款盛行,相习成俗,常书以大片文学,有跋,有诗,往往多至百余字。这些题款从不同角度、不同书体、不同的形式,体现出画家的艺术思想和多方面的修养。清代郑绩说:“自元以后,画款盛行,或画上题诗,诗后志跋,如赵松雪、黄子久、王叔明、倪元林、俞紫芝、吴仲春、柯敬仲、邓善之等,无不志款留题,并记年月。为某人所画,则题上款,于元始见。”还有明代唐寅几乎每画必题,每画必诗,其书法严谨,丰润灵活,俊逸秀挺,颇具丰采。清代的石涛和扬州画派及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等大画家,书画兼工,在他们的画中行款清洁、笔法洒脱,风趣巧拔。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题画款识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发展了山水画题款的传统民族风格。现代画家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和潘天寿等,融诗、书、画印于一炉,把国画题款传统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题款和表现形式有单款、双款、题意款、诗款、长题款、夹画款、落花款和穷款等数种,在一幅画面上,以各种画结构、形成各种书体美与画面点、线、面构成的形体美融会贯通,交相呼应,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增彩添辉,耳目一新。各种不同的款书形式和内容,都会给画面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美感,故有“书画本同源”、“善画者必善书”之说。
在山水画上除书法题款之外,还有印章,印章通过分朱布白来取得形式美的魅力,在画面上起着构图的作用,为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用得好,可以使画面顿起精神,达到构图美的效果。在传统的文人画中,特别是一些山水画中,一些隐寓其中的画家情意,就画面形象很难表达清楚,往往借助于题诗、题款、书法、印章来作画面补充、烘托、阐发和说明。这就构成了一幅以画为主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看画又吟诗,还可欣赏书法印章之美,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
三、欣赏和品评山水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由于欣赏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立场观点和艺术修养不同,志趣爱好和口味不同,因而,对同一画家的同一幅作品品评的结果也不尽相同。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讲的“艺术修养”是包含着广阔的内容的。诸如关于艺术的基础观点、艺术的基础知识、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和生活经验等。
2、要具备相应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这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往往随着他的实践而提高,故凡是精于欣赏的人,平时总是留心翰墨丹青,穷搜博究。反复品味,精心操玩。这样,日积月累,对画之妙境,白能谙熟于胸襟,纵横博览,融会于一心。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v,酌沧波以喻畎浍。”唯其如此,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才能更深刻理解他们的作品,产生中肯的评论。同时,“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欣赏第一流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3、山水画的艺术美,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就其风格而言,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白蕉先生说:“五岳的风景不同而都是美;五味的味道不同而都是味;百松奇崛,垂柳婀娜,俱是佳物。”山水画的风格,流源也同此理。从古至今,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画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一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独树一帜;或是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影响较大,山水画通过作者的艺术构思、笔墨技法,传统功力,审美观点等去表现各种不同的风格的形式美,而这种形式美只能代表美的某一方面,而不能包括所有的美。
4、欣赏和品评山水画艺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从历史观点来看,古代画家,他们几乎都能从传统入手,在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承上继下,推陈出新,这是我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能表现出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传统和创新是欣赏和品评山水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越是富有“新意”的作品,就更要从爱护的观点出发,这些作品尽管不是很完美的,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辛勤劳动所孕育出来的,因此,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一方面,又必须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自己有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还要避免以人论画,不看作品,只看印章名号,若为名人,即交口赞誉。若非名人则妄加非议。故凡精于鉴评者,既不走马观花,浅涉泛观而不究其妙,也不宜过于挑剔,吹毛求疵而反具其谲。应该实事求是地对作品进行仔细观察,从根本到局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而深入本质,从外在构图美探到内在意境,使本人与作品产生一种息息相通、脉脉有性的关系,这样才能产生中肯的评论。
注释:
①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②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③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用笔得失》。
④清·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一·画跋》。
⑤明·沈颢《画麈·笔墨》。
⑥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⑦(传)唐·王维《山水诀》。
⑧李可染《谈学山水画》见《美术研究》l979年第l期。
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⑩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
清·石涛(画语录)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唐朝下·毕宏》。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第22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题款》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楷译注》下册,齐鲁出版社1 982年版,第389页。
《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l982年版(朱光潜译)第32页。
刘小晴:《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研究》1985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