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陈士桂
山水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地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欣赏和品评山水画作品是精神文明生活中的一项高尚的活动。它不但能调节人们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感到快慰,更主要的是还能陶冶情感,涵养德性,培养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我们老年大学开设了山水画课程,许多老同志热心于山水画的学习。因此,认识山水画的审美特征是提高我们欣赏和品评山水画作品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学习山水画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替,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①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面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山水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山水画增添了美的色彩,同一个美好的景观,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笔墨语言
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而笔墨造型的技巧核心又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②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黑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特别是水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在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手段。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正是“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③山水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无,关键在于用笔。
用线造型,要使用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生命力,画家必须在运笔中渗透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有所谓“笔墨本无情,不可使作者不动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④的说法。因此,山水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
画家用线的技巧与功力和用笔技巧是完全一致的。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川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地用力所产生的效果。人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示出来,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人们从线中感觉到气质,既体现对象的气质,又蕴含着画家个人的气质。
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画家的笔法和笔力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力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于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美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比喻柔美而不断,“如锥划砂”比喻笔力浑厚着力;“力透纸背”说明用笔之沉着有力;“绵里缠针”说明有内功和骨法;“屋漏痕”指的是用笔凝重,留得住;“金锉刀”是形容用笔具有金石刀斧味等等。
传统山水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要求用线造型严谨不苟。所以,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明代沈颢说:“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⑤中国画的墨法和笔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笔来表现的,墨法之妙,全在笔出。如果没有墨,笔法就无从体现。山水画以墨色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浓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浅的变化。清代画家方薰说:“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一图之间,青黄紫翠,霭然气韵,昔人云:‘墨有五色’者也。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⑥墨分五色,即指:焦、浓、重、淡、清五种浓淡不同的色度。其实运用的时候,实在不止五色。墨色也具有色之变化的趣味,须有干有湿,有浓有淡。墨法也就是山水画的一种用色法,山水画用色时强调要“色不碍墨”。唐代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南西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⑦由此可见,笔墨是山水画的重要表征,山水画通过笔墨既立形也表情达意。
3、意境品味
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⑧中国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是独特的。山水画在表现时间与空间形象方面是用运动的、变化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形象的方法不是以写生为宗,而以目识心记的方法来创造艺术形象。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⑨山水画要剪取山水中的精华,而决非象图经一样罗列山水村镇。“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益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无形因之以生”。⑩无形因之以生,即“写心”,而不为客观世界的对象所拘束。强调绘画万类由心,补天地、日月之不至。不致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表现出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唐代张b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历来被视为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清代石涛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在山水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陈传席指出:“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物质和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郭熙说:“学画山水者……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面对如此丰富,如此变化的大自然景象,如何时得出一个有变化,有统一或有主次之分的山水意境呢?郭熙提出要“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这是把自然界中山水搬到画面上必须把握的规律,在“大象”和“大意”的统帅下,建立有主次,有虚实的完美意境。所以,山水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画家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感受的表达,充分描绘自己对自然的理想情趣,以达到“可望、可居、可游”的境地。“遗貌取神”,追求意境,是山水画的生命。
4、题款和印章
题款和印章不仅说明作品创造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
中国山水画题款的内容很多,包括画题,作者姓名、年龄、作画的时间、地点、感想,诗文、题跋等。
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又一独特之处。诗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可以抒发情感,阐述和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其二,可以增强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美妙的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画因诗而生趣,诗因画而更加形象化,诗画互相衬托,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并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在画面上加上印章,不仅可以增强山水画的美感,而且能够运用篆刻的语言阐发画面的意境和画家的真切感受。在典雅素静的山水画中盖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后,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十分新鲜醒目。
题款的表现形式有单款、双款、题意款、诗款、长题款、夹画款,落花款和穷款等数种。在一幅画面上,以各种点画结构,形成各种书体美与画面点、线、面构成的形体美融会贯通,交相呼应,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增彩添辉,耳目一新。各种不同的款书形式和内容,都会给画面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美感,故有“书画本同源”、“善画者必善书”之说。
在山水画上除书法题款之外,还有印章。印章通过分朱布白来取得形式美的魅力,在画面上起着构图的作用,为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用得好,可以使画画顿起精神,达到构图美的效果。
在传统的文人画中,特别是一些山水画中,一些隐寓其中的画家情意,就画面形象很难表达清楚,往往借助于题诗、题款、书法、印章来作画面补充,烘托,阐发和说明,这就构成了一幅以画为主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看画又吟诗,还可欣赏书法印章之美,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
二、认识山水画审美特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由于欣赏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立场观点和艺术修养不同,志趣爱好和口味不同,因而,对同一画家的同一作品品评的结果也不尽相同。马克思提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讲的“艺术修养”是包含着广阔的内容的。诸如关于艺术的基本观点,艺术的基本知识,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和生活经验等。
2、要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这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往往随着他的实践而提高。故凡是精于审美的人,平时总是留心翰墨丹青,究搜博究,反复品味,精心操玩。这样,日积月累,对画之妙境,自能谙熟于胸襟,纵横博览,融会于一心。正如刘勰所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其如此,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学习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3、山水画的艺术美,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但就其风格而言,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可谓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白蕉先生说:“五岳的风景不同而都是美,五味的味道不同而都是味,百川的流源不同而都到海,又如兰竹清幽,木芍香艳,古松奇崛,垂柳婀娜,俱是佳物”。山水画的风格,流源也同此理。从古至今,历史上一些有名的画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一般只是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独树一帜;或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影响较大。山水画通过作者的艺术构思、笔墨技法,传统功力,审美观点等去表现各种不同风格的形式美,而这种形式美只能代表美的某一方面而不能包括所有的美。
参考文献:
①⑨〔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A〕熊志庭,宋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4、18、1 3
②〔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A〕熊志庭,宋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87
③〔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A〕米田水,图画见闻志,画卷〔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34
④〔清〕恽寿平,南田画跋〔A〕潘运告,清人论画〔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41
⑤〔明〕沈颢,画麈·笔墨〔A〕,潘运告,明代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38
⑥〔清〕方薰《山静居画论》〔A〕潘运告,清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66
⑦〔唐〕王维,山水诀〔A〕何志明,唐五代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117
⑧李可染,谈学山水画〔A〕李可染论艺术〔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9.81
⑩〔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A〕何志明,唐五代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75.76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卷十〔A〕何志明,唐五代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246
〔清〕·石涛画语录〔A〕潘运告,清人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01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A〕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22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125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A〕文心雕龙译注·下册〔C〕山东:齐鲁出版社,l982;389019白蕉,书法的欣赏〔A〕书法研究,1980;第4期。